17 Dec 2010

Plan B

喜欢直人,迷恋直人,想扳弯直人,幻想直人成为同志爱人,可以说是每个汪洋大海中孤岛的同志,在我们的性觉醒性自觉的成长历程中,不可避免都会发生的同志故事。那《Plan B》好,好在哪里?

导演: Marco Berger

主演: Manuel Vignau, Lucas Ferraro, Mercedes Quinteros

2010年已经是第20届的多伦多同志电影节(Inside Out Toronto LGBT Film and Video Festival),本来本届电影节的主题就是聚焦南美,最佳处男作奖项(The Bill Sherwood Award for Best First Feature)授予一部来自南美阿根廷的西班牙语对白的同志电影《Plan B》,也算是名至实归吧。

阿根廷导演Marco Berger的处男作,约定俗成地挑选了一个同志世界永恒的主题:他是同志?他不是同志?(有点像我们同志前辈作家莎士比亚,给我们人类世界提出的那个永恒主题:To Be, Or Not To Be)。但正因为是迷惑同志的永恒主题,也就是一个被人拍到烂俗地步的主题,其实很不好拍,很不讨巧,很不轻车熟路,很需要非常深厚的生活体验外加艺术功底。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是它的视角和态度。

喜欢直人,迷恋直人,想扳弯直人,幻想直人成为同志爱人,可以说是每个汪洋大海中孤岛的同志,在我们的性觉醒性自觉的成长历程中,不可避免都会发生的同志故事。呵呵,从小到大,从来也没有迷恋过直人的同志,请举手?

既然是同志vs直人的情感故事,自然就有一个视角和态度的说辞。

直人导演拍给直人观众看的电影,如果有同志爱上直人的桥段,很容易犯的错,就是非常不自觉地妖魔化类型化同志。很容易给直人观众一种错觉,好似我们同志都是性饥渴无比的色狼,好似我们同志,见到直人都会饥不择食地扑上去追求。

或者自以为是地从直人视角看待同志的「黑暗中苦苦探索」,无论是居高临下的蔑视我们同志对直人的迷恋,还是悲天悯人地「同情可怜」同志对直人的迷恋,视角和态度,都有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差池。

自己是同志的导演,拍的同志电影呢,如果是同志爱上直人,也会很容易拍得烂俗,掉进「悲情倾诉」的泥潭,一上来就是爱啊爱,一得不到就是恨呀恨,一觉醒就是悔啊悔,最终都是求不得呀求不得,反正是同志人人都有一本迷恋直人而不得的「血泪账」,一旦逮住一个机会拍电影,就不加节制地把这个血泪账本上的各条各款,拼着老命往银幕上搬啊搬的。

「投诉革命家史」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视角和态度呢,面对强大无比的直人世界,如果不是自己匍匐在地,又何必一副受气包小媳妇的模样做派?

《Plan B》当中,两位男主角,面对自己的性,自己的爱,自己的感觉,其中的迷惑,其中的挣扎,其中的痛楚,和以往所有的同志迷恋直人的电影角色一样,一点也不少,观众眼中的疑似同志和疑似直人,两个大男人,都有独自不知所措,独自伤心,独自落泪的场景,但很奇怪的是,初出茅庐的导演,他的「度」,把握得非常好,这份面对自己性感觉情感觉不知所措的痛和苦,拿捏得十分精到。

同志片中,很常见的一种类型片,就是伴随青春期而来的痛痛楚楚,所谓的Coming Of Age的青春片,看惯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十几岁小男孩往往痛不欲生的性取向觉醒故事,阿根廷两个不再是青春初期小男孩的大男人,他们从一开始男男女女打打闹闹的性倾向迷惑,玩笑连篇,一点正经没有,直到急转直下的结局,无论是叙事角度,还是人物定位,《Plan B》的视角是平等的,态度是平和的。

这份视角,这份态度,既不是同志自身面对直人世界的悲情倾诉,也不是直人居高临下对待同志的悲悯。有了这份总的基调垫底,整个电影也就相对来讲比较从容和轻松。不过呢,用一个比较极致的说法,整部电影,可以说,就是一个叫Bruno的男人,和一个叫Pablo的男人的「对口相声」。问题是,这是电影,不是舞台艺术的相声,轻松也好,幽默也好,打打闹闹笑话不断也好,毕竟还是「个人性身份认同」这样严肃认真的主题,前边有说,毕竟也有独自落泪的场景,当相声来欣赏,自然是非常不妥当的,更何况,讲英文的观众,讲汉语的观众,哪里欣赏得了讲西班牙语的相声?

所以,如果你不太习惯看字幕看外国片,如果不习惯看两个男人晃来晃去兜兜转转试探来试探去,很有可能,你会觉得,这部小众电影,所谓的Art House的电影,和天底下所有的所谓「艺术电影」一样,非常地缓慢,枯燥,乏味,单调,或者讨厌它如同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样的无滋无味,或者厌恶它如同其它艺术电影一样的故作高深不知所云。

这也正是我觉得《Plan B》好的第二点,它好,好在它的两个演员Manuel Vignau 和 Lucas Ferraro,就凭他们两个人,眼神,笑容,一点正经没有,眼泪,神情,说到底都是正经事儿,一来一往,如同对口相声,居然独自支撑起这么一部片长达103分钟的电影,着实体现出他们俩实打实的表演功力。

他们俩演得好,跟导演的心平气和定位也有非常大的关系:导演对两个角色的定位,既不是故意装出直得不行的直人模样,又有女朋友啦,又和别的男人吃醋啦,这些非常直人的情节场景,在电影中都表现得非常自然,不夸张,也不强调,也不必故意戏剧化表现,一个所谓的「直」男人,为自己「可能」是同志而大惊小怪惊天动地。



《Plan B》的两个主角,演员自己是不是同志,角色本身是不是同志,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之间,他们彼此,他们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他们的不确定性,和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对彼此感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感觉,还是忠于外在的分门别类人为标签?这才是电影的内核。

以前所看的同志电影,大半都是在非黑即白非同志即直人这样的思维下,这样横空出世的同志角色,非常罕见。而他们俩游离于同志和直人之间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另一方面,也给了演员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话说在世界电影史上,因为「不确定性」而造就的「表演奇观」,成为影史经典的,第一要想到的是《Casablanca》当中的褒曼,她最后到底是留在北非城市卡萨布兰卡,还是乘飞机离开了,她最后是和前任爱人重归于好,还是就此分道扬镳,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演员表演的时候是不知道的,执掌话筒的电影导演也不知道,因为,这部电影拍的时候,电影剧本就没有完工,后边的情节发展,还在编剧的脑袋当中,挥笔疾书的编剧,正在和大权在握的电影制片,唇枪舌剑,大战五百回合呢。

《Plan B》的不确定性,也正体现在他们俩,到底后来怎么啦,变成了同志情侣,还是变成了直人情敌?这样的悬念,不仅观众有,就连角色本身,也有,谁能说的清楚,为什么自己那么直的人,怎么会「迷恋」上另外一个男人?我是,我不是?第二层的悬念是,自己迷恋上的男人,会不会也对自己的一份试探,起反应,做回应?毕竟不是男欢女爱的天经地义,他是,他不是?

所以,两个演员的表演,都很直,也都很同志,都在试探,也都在防备,都在期望,也都在害怕失望,既是攻,也是受。

《Plan B》的好,还可以说出不少,因为它的西班牙语对白,因为它的阿根廷场景,因为它的拉丁帅哥,可能我自己喜欢它的第三点,就是男男女女一起打打闹闹的这份南美风情。

看多了美国本土出品的同志电影,体验了欧洲大陆外加英国出品的同志电影,也见识了我自己文化背景的亚洲同志电影,这个别一样风味的南美风情,非常异国情调,非常罗曼蒂克,非常赏心悦目。

南美年轻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性别角色,性身份的角色,他们爱情游戏的规则,他们的笑话,他们的玩笑,他们的争风吃醋,他们的报仇和解,这些个体故事中透露出的文化底蕴,虽然在一部小成本的电影中,无法如同史诗电影一样得以深刻体现,却也因为两位主人公和他们身边的红男绿女,我得以在南美文化「满汉全席」之外,见识南美文化风情的「家常小菜」。

我说南美风味的《Plan B》好,当中环肥燕瘦各自各精彩的两个拉丁帅哥,最后的情感归宿,到底是双双堕入同志男男情网,还是最终回归异性恋大本营的男欢女爱,还是留给读者朋友你自己去看电影吧,也给了你一个不确定性哦。


《Plan B》电影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