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Jul 2011

不是女足產拉拉,而是拉拉愛女足──專訪李銀河

一直為中國同志群體權益呼籲的李銀河參加了2006年首屆World Outgames。她指出同性戀者並不缺乏體育精神,但要體育界不再「恐同」,恐怕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

李銀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9年被《亞洲週刊》評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她的研究方向是性、同性戀及家庭婚姻等,曾出版《同性戀亞文化》等專著。2011年1月4日下午,《體育畫報》專訪了這位社會學家。

《體育畫報》:2006年,您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首屆World Outgames,能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嗎?

他們給我的助理發了邀請函件,請我去參加運動會期間舉辦的國際人權大會,並且要求我在會上發言。我到蒙特利爾後遇到了國內另一位同志活動家徐玢,我們倆是那屆運動會上僅有的中國代表。那屆World Outgames剛剛從Gay Games中分離出來,那次也是他們的第一次人權大會,主要探討的是關於LGBT(Lesbian,Gay,Bisexual and Transgender,即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群體的權利話題。我演講的時間不長,半個小時左右,題目是中國同性戀的現狀。

《體育畫報》:除了參加人權大會,您參與到運動會當中了嗎?目前世界上有兩個同性戀運動會,一個是側重體育的Gay Games,一個是側重人權大會的World Outgames,您認為世界同性戀運動會今後該走哪個方向?

當時我還參加了入場儀式,回想起來特別有意思。各代表團入場時,中國的牌子是徐玢舉著的,但後面卻沒有運動員,因為那屆國內還沒有派人去參賽。我們作為專家學者團走在所有 運動隊後面入場。開幕式現場氣氛很熱烈,感覺也很新鮮。從中能感受到世界同性戀運動的發展成果。他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同性戀解放運動,到現在能有這樣一個大規模的盛會,贏得世人的尊重,很了不起。同時這也是同性戀群體爭取權利,顯示力量,彰顯自我存在的絕佳方式。未來我認為應該進行資源整合,將兩個運動會合二為一,弄成一個像奧運會一樣的盛會。

《體育畫報》:二十多年來您做了很多中國同性戀的個案研究,在蒙特利爾,是否和國外同性戀者有過交流?感覺他們和國內同志有何不同?現在國內不接受同性戀的最主要原因在哪裡?

國外的同志要比國內的權利大很多,在一些國家,他們可以去市政廳結婚了。他們也比國內同志更為活躍,經常參加研討會,做義工和志願者等。2007年我和學生做過一次全國大中城市的抽樣電話調查,結果發現,公眾對同性戀接納程度相當高。一些指標超過美國和中國香港,最高的一個指標,「您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是否應該有同等的就業機會」,認為是的占91%,美國只有86%。但是贊成同性戀婚戀的比較少,只有20%。國內目前不接受同性戀,主要原因是我國社會(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太深厚) ,中國社會特別強調家庭價值,傳宗接代。中國人結婚的壓力太大了,父母、親戚和朋友都不會放過你。我們的異性戀霸權的思想也很嚴重,結果造成國內好多同性戀和異性結婚,婚後不和諧,尤其在性的方面,社會反而變得不穩定。

《體育畫報》:2009年哥本哈根World Outgames,中國大陸的同志群體第一次自發組成代表團參賽,這是否可以看作中國同性戀者集體向世界「出櫃」?據了解,今後他們會以更大規模參加世界同性戀運動會,會不會面臨一些阻力?

國內同志群體參加比賽,這很有意義。他們其實很壓抑,大家都不敢公開自己身份。我做過調查,國內LGBT群體中30%的人有過自殺念頭,或嘗試自殺,這樣的比例太可怕了。有了這樣一個運動會,能起到很大的減壓作用,讓他們的情緒有所釋放。國內尤其對一些閉塞的二三線城市,能讓那裡的人們看到自己陽光、健康的一面,群體的壓力能減少很多。這也能讓國外的人了解到中國的同志狀況,他們對我們處於一種無知的狀態,有時也存在誤解,我們參與其中,正好是一個展示的機會。現在國內同志去參加比賽的規模還很小,規模大了,才會引起公眾和政府的關注。



《體育畫報》:您曾說過,很多同性戀者是由於「單性環境」造成的境遇性同性戀,比如像軍隊、海員、監獄和礦井等,體育界環境類似,也有很多同性戀者嗎?您是否做過這方面的調查?

體育界的「單性環境」還是和軍隊等不一樣的,它不是一個純粹的單性環境。運動員是自由的,在他的生活中可以有很多機會接觸到異性。但像修道院和軍隊都是「絕對」封閉,異性完全缺失的狀態,這時才會出現有人找替代異性的性伴侶。我們對體育界同性戀問題有一些誤解,比如,不能說女足的封閉訓練環境造就了女同性戀者,應該是女同性戀者比起那些好靜的女孩更喜歡足球這樣的男性化運動。很多這樣的人都來踢足球,就造成了足球「產拉拉」的現象。世界服裝設計大師,很多都是Gay,美容美髮業中也較多,他們是喜歡這個行業,然後投身其中,而不是這些行業造成了他們的性別身份。

《體育畫報》:目前國內外體育界都存在「恐同」現象,很少有「運動員同志」敢公開自己的性取向。體育精神講求更高、更快、更強,而同性戀者,特別是Gay,在社會刻板印象中比較柔弱。有一個叫伊萬斯的學者,聲稱同志多兒時體弱,不夠靈活,受父母溺愛,缺乏男子氣概,不願從事體育鍛煉。您認為同性戀與體育精神是否相悖?

那我來反問你,很多喜歡激烈運動的拉拉參加到體育競技中,還把體育精神發揚光大了呢?同性戀和體育精神之間沒有多大的關係,只有熱不熱愛體育運動。

《體育畫報》:如果是男同性戀者呢?

那也是偏見。同志裡也有一批陽剛的,十分健康的人。這已經造成刻板印象了,不是所有同性戀都是馮遠征在《非誠勿擾》裡演的娘娘腔。這要用數據說話,我還沒有做過這一領域的 研究,可能是運動員裡的同性戀比例比同性戀群體在普通人群裡的比例低,人們就覺得同性戀和體育不相容。但像馬修、洛加尼斯等人也是世界頂級運動員。體育界還是對同性戀有歧視,運動員怕歧視才不敢站出來。體育界不恐同需要一個過程,就像美國軍隊針對同志的態度轉變,從克林頓的「不問、不說」政策,到奧巴馬公佈新法案,同性戀軍人可以公開自己的性取向,不必因此離開軍隊,這期間也花費了17年時間。



《體育畫報》:中國同性戀權益何時才能與西方同步?

和西方相比,我國公眾的接納程度已經超過了政府,而在西方,很多是政府走在公眾前面。2009年美國緬因州政府批准同性婚姻,可是被全民公投推翻,他們的公眾比較保守,當地很多教徒投了反對票。我國政府應該逐漸跟上民眾的接納程度,主流媒體也要跟上,立法上要進行保護,和婦女權益保障法一樣,應該建立同性戀反歧視法。我國現在沒有反對的法律,但也沒有保護的法律。國內LGBT人群要多參加國際上的學術研討會和運動會等,展示自己的同時也能給國內的群體帶來希望。

《體育畫報》:正如您所說,法律上沒有反對也沒有保護,同志群體處在不被關注的位置,始終活在一個「大衣櫃」中。

2006年我和崔子恩在湖南衛視做了一期《走近同性戀》的節目,首播了,但複播即被禁止,欄目組被解散。早年王小波和張元拍的《東宮西宮》、關錦鵬導演的《藍宇》都被禁播。2005年廣州辦性文化節,我和很多計生委主任聊天,他們都是比較接受同性戀的。用不了太長時間,隨著正面報導越來越多,社會文化逐漸多元,同性戀群體的權益一定會好起來。


本文原載:《體育畫報 Sports Illustrated》2011年第02期總第119期1月21日版之封面特別報導;攝影Nick Laham/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