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Nov 2012

寫日記讓我學會,想著愛人的心願而壯大自身力量:專訪陳雪

女同志伴侶生活紀錄《人妻日記》作者陳雪:「我描述的是我與早餐人的生活,我靠著臉書的日記來提醒自己,經過那許多波折,現在是享受兩人生活的時光,生活裡不免有高低起伏,兩人之間也有磨合的痛苦,但在工作之餘,或一日開始,我寫著日記,爬梳今日或昨日種種發生,心情總會豁亮起來。」

愛,有千百種說法 。在許多想像中,它是激烈熱情而帶有戲劇色彩的,在狂喜狂悲中感受自己的存在。但也有一種愛,能夠經過日復一日的時間淘洗,度過爭執挫折,使你展現出最真實的自己。作家陳雪,書寫多本小說叩問愛的各種樣貌,然而在紀錄生活的《人妻日記》當中,見證了樸實之愛的確切幸福。

陳雪在去年九月披露了與伴侶早餐人結婚的消息之後,獲得各方的關注、祝福與鼓勵,她決定在臉書上不定期書寫「人妻日記」篇章,張貼婚姻生活的樣貌與美味早餐的照片,並為文分享她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她的小說瑰麗又繁複如華麗織毯,嚐試著各種文學的可能;相較之下,她的日記坦率而溫暖如一張素淨棉布,卻在其上細密繡著愛的花樣:小至生活互動的對話、同居生活的糗事,大至爬梳回憶的反思、探討愛的本質,一對愛侶如何在曾經離散後再度重逢,踏出自我的孤獨圈,允諾一起生活,並願意為對方調整自我。

大方的在臉書上「曬恩愛」的陳雪,在每一篇日記當中都埋藏著對相處日子的珍惜以及愛的親身實踐,真愛無關性向,平淡的日子卻有洗練的美好滋味。「愛就是這樣的,你無私地愛,也會有人無私地愛你,我打開自己走向世界,就逐漸學會了愛。」誠品站筆訪陳雪,談談創作的改變以及愛的真實。


誠品站:《人妻日記》來自臉書的集結,文章時時張貼,並與網友互動,和閉關專注創作的型態大為不同,這其中是否改變了您的創作習慣以及小說創作內容?

陳雪:開始持續寫臉書的「人妻日記」是在去年九月,那時我已寫完長篇小說《迷宮中的戀人》,正在休息狀態,也恰好是那樣的時間裡,搬家、與早餐人同居,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至今,我一直盡可能讓自己維持原有的規律生活。

我寫長篇小說靠得不是閉關,而是規律,我都是白天到下午寫作,寫臉書與讀者互動,大多在我工作之餘的時間,我大約一天到兩天會貼一次臉書,早晚也會去朋友的臉書逛逛,但就跟我散步的習慣相似,都是讓自己放鬆,看看風景,沈澱自己。

今年年中我開始準備新的寫作計畫,又重新把生活秩序整頓一下,寫小說永遠是我生活裡第一要務,我原本就是非常容易專注的人,對任何寫作以外的事都盡可能不過度沈迷。不多不少,不強迫也不壓抑,完全自發地寫臉書,對我來說,有療癒的作用,那是自由的書寫,並不影響我的小說寫作,重點還是寫作者的自律。



我的生活改變了,我變得更開闊,更自由,更無拘束,這樣的生活也勢必會改變我的寫作,但小說是一項獨特的藝術,有很高的專業門檻,我個人任何的改變反應在寫作裡,還是會經過美學的提煉。

我想我會變得更有力量,但我傳達的未必都是正面能量,在小說裡我想傳達的,依然是小說美學的創新,是人性的複雜,宇宙的深邃,時間的奧秘。

誠品站:您在人妻日記當中寫出生活的無限細瑣,無論快樂不快樂,卻都能保有溫暖的結尾,讓整本書非常療癒!在不好的狀態當中,在疑懼困惑當中,如何保持著如此溫煦勇敢的力量呢?

陳雪:如果是寫小說,相似的主題我可能就不那麼寫了,但,臉書是我私人生活的寫照,是我期望自己擁有的狀態,針對某一個主題的思索,我會適可而止,更多的時刻像是對自己反覆的提醒,對生活的紀錄,對往事的檢視,對於現狀的珍惜,小說家總是擁有兩種人生,這兩者之間互相滲透,相互補足。

更多時候,我描述的是我與早餐人的生活,我靠著臉書的日記來提醒自己,經過那許多波折,現在是享受兩人生活的時光,生活裡不免有高低起伏,兩人之間也有磨合的痛苦,但在工作之餘,或一日開始,我寫著日記,爬梳今日或昨日種種發生,心情總會豁亮起來。

對人性的陰暗幽微,命運的輾轉顛沛,我希望保留到小說裡去發揮,而真實人生裡,我但願自己更強壯,更堅韌些,因為我有家與愛人要守護。我想,這是我寫人妻日記學會的,因為去想愛人的心願而壯大自己的力量。

誠品站:在日記中,您怎麼衡量個人隱私呈現的比例呢?您談到「無盡的扮演」,您在扮演和表露真實之間的態度為何呢?

陳雪:我提到的「無盡的扮演」是因應外界對於性別身份的反應,比如去吃飯買東西或洗頭,有人會問我:「小姐,你結婚沒?有沒有男朋友」,因為麻煩,我時常「扮演」一個尋常的異性戀女子,是個上班族,有時結婚了,有時沒有,就像許多同志在職場裡無傷大雅的一些小謊言。

當我是陳雪的時候,無論是寫小說的陳雪,或是臉書上的陳雪,我都盡可能地讓自己暢所欲言。盡可能感到自在。

日記寫作是不是一種扮演呢?我無法確定,我確實握有選擇書寫什麼不書寫什麼的特權,但我選擇的角度永遠都是「何者重要」,「我需要以及想要寫什麼」。

我確實想著「讀者」,任何私事的披露大多是為了因應某個題目的思考,因為我的日記不是流水帳,不是為了宣洩情緒;我是靠著寫日記的方式,深刻地在與讀者互動。那就像是:「以我的生活為例,今天我們來聊聊什麼呢?」這樣的出發點,而我想像中的那個讀者,是多年的我自己,是黑暗中,一直嘗試著尋求對話的一個人。

誠品站:您延續著對愛的談論,也因為被愛著而產生力量:從充分理解自己的孤獨單身,害怕被黑洞吞噬,到為了關係努力,將自己展開並承擔。除了父母之愛之外,愛一個人往往出於自私,要怎樣的愛能夠扭轉自我?

陳雪:大部分的人擁有的是「愛的熱情」而非「愛的能力」,不只在於愛人,也在於面對自我。只有熱情無法使我們克服自私與脆弱,面對愛情必然帶來的衝撞,我們總會感到困惑,但能夠在這些困惑中思考到「我是否具備愛人的能力」,是學習愛的第一個重要關鍵。



我想愛的最初起源是一種浪漫的觸動,難以言喻的靈魂碰撞,但最終仍還原到「我的存在如何與另一個人相融」這個命題,如果說開始是自私的,那也唯有無私,且無懼地去迎接那些過程裡並不浪漫的真實碰撞。

會真正產生力量的,我想是發現自己可以無懼於自己從愛人眼中發現的自我,可能微小,脆弱,缺發自信,不夠獨立,善妒…等,但通過一次一次愛的學習,我們可以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不用躲藏,掩飾,但可以期待自己變得更堅強。我想,透過擁有愛的能力來扭轉自我,關鍵是在於「我知道我能力還不夠,但我願意堅定地學習」。

誠品站:您提到「愛不是罪」,從原本尋找奇蹟與無止盡包容的人,到坦然理解自己愛不足的能力。在愛當中,戀人是否不爭對錯,只求理解與包容?

陳雪:戀愛中當然也是要分是非對錯的,只是不讓它流於意氣之爭,流於尊嚴之戰;既然是真正的要一起共同成長,那麼就會有漫長的時間可以等待更合適的時刻來討論,有更多空間可以在生活或實踐裡證實那些道理。

我覺得所謂的理解與包容,通常也是因為理解了這個時間之謎:兩人要一起創造的愛是可以無限延續的,那麼有任何問題,又何必急著爭個誰對誰錯?等到我們不爭執了,或許大家講得根本還是同一個道理。

誠品站:您在書中談到:「愛本來就不是舒適的,而是努力包裹另一個人的嚴肅經歷,更多時刻是融合的痛苦。」戀人們要懷著何種信念,才能穿越痛苦呢?

陳雪:我的信念是,我們可以在愛情裡學會讓自己變得更好,是因為有這樣的機會,有個對象願意與你近身接觸,無防備地全方位對你展現自己,你也同時這樣展現自己。

這過程會看到彼此還不成熟的地方,會共同經驗過去生命裡的陰暗、創傷,種種後遺症,所以說愛是痛苦的,因為這個過程可能會使我們再度地產生被傷害或被否定的痛苦,那是因為我們正在學習去克服、面對、理解愛。

等到我們成為一個更為自信,更獨立,更懂得自由生活的人,那些因為愛的成長帶來的痛苦會轉變為一種具有寬幅、縱深、更遼闊的時間感受:過往那些磨合的痛苦,那些挫折與失落,會變成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成為自己寬闊自由地去愛人的能力。 這能力會回到我們自身,使我們感到充實。這樣的充實,可以抵抗痛苦。

【簡介】陳雪
1970年生。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蝴蝶的記號〉由香港導演麥婉欣改編拍攝成電影《蝴蝶》,2004年以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2009年以長篇小說《附魔者》入圍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隔年同時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與第三十四屆金鼎獎。

部分作品獲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寫作計畫補助,並翻譯成英文與日文於海外發表。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於2011年由日本現代企劃社發行日文版。

著有《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她睡著時他最愛她》、《無人知曉的我》、《天使熱愛的生活》、《只愛陌生人》、《陳春天》、《惡女書》、《蝴蝶》、《橋上的孩子》、《愛上爵士樂女孩》、《惡魔的女兒》、《愛情酒店》、《鬼手》等。



本文原載:誠品站 2012年8月31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