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Dec 2007

剖析中国同性恋者的「互助婚姻」

同性恋婚姻在中国一直难以被合法化,处于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夹缝中间的广大中国同性恋者,如今选择了一种新形式的「互助婚姻」。

《南方日报》最近揭开「互助婚姻」的神秘面纱,而《广州日报》丶中国中央电视台丶《南方日报》丶腾讯网等各主流媒体,也都不再避忌地展开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反映现今民间观念。


中国同性恋者「互助婚姻」概况

中国约有将近3,000万的同性恋者,这一群体在社会和文化上处于边缘,但站在艾滋病防治的角度,容不得对任何一个角落的忽视。

今年来,在现实生活中,电影《喜宴》的故事在中国常常发生。一对夫妻中,一个是男同性恋者,一个是女同性恋者,正式登记结婚,但平时分居,各有自己的同性爱人。

在《南方日报》的报道中,这种被称为「互助婚姻」的家庭,据圈内人士保守估计全国已超过500个。在中国同性恋婚姻尚难合法化的当下,「互助婚姻」被认为是「以婚姻为伪装,获得爱的自由」,还有利于建立「一对一」的伴侣模式,减少因多性伴带来的艾滋传播风险。

中国很多同志基于社会,尤其更多来自于家庭的压力,选择这种假结婚的方式来履行所谓的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因为尊父母丶重孝道,这些价值深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不管是什么群体丶什么性倾向。


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悲剧

在强大的世俗压力下,据估算,约有八成同性恋者最后被迫与异性结婚。

不少同性恋者坦承,为了排遣内心的痛苦和寂寞,结婚后他们会以各种方试结交同性恋朋友,定期见面约会。在这漫长的生涯中,不仅自己备受道德和精神上的折磨,他们各自的妻子儿女也受到巨大的伤害。

「这种婚姻对夫妻两方来说,实际上就是地狱。」著名同性恋研究专家丶青岛大学医学院的张北川教授感叹说。令张北川忧心的还有,由于存在婚外高危性行为,男同结婚后可能把艾滋病传播给无辜的妻子,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桥梁人群」。


藉「互助婚姻」展开自助与互助

为了不再重复这样的悲剧,「互助婚姻」就应运而生了。在圈内人士的指引下,《南方日报》的记者登录了好几个「形式婚姻交友网」。就广东网友而言,遍布深圳丶广州丶佛山丶汕头各地,动辄几百人,多是「70后」 (1970年之后出生)一代,以男同为主。上面不仅有详细的个人条件丶交友要求,有的甚至配上照片。

据了解,在国内最早提出「互助婚姻」这个概念的是南京的金先生。金先生1999年从国外回来的时候,面对家人催促结婚的要求,想到在国外同志圈中流行的男女结伴情况,于是请求张北川教授在其编辑的《朋友通信》刊物上发布了一条消息,希望寻求能够适合条件的女同性恋者结成家庭。

「他们只是借助婚姻这种形式作壳,来抵挡家庭和社会对其婚姻方面的要求。」根据圈内人士保守估计,全国已有500多对这样的夫妻。目前的模式有紧密型丶松散型丶半松散型。紧密型像正常夫妻一样,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可以带各自的伴侣回家;半松散型基本上是一人有一套房子,彼此定期同住几天,过年过节正常回家。很多年轻人提倡的是松散型,各自过各自的生活,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事需要出现时,双方才一起共同露面,平常保持朋友或者协议的关系。


「互助婚姻」社会隐忧面面观

「互助婚姻」在冲击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之馀,带来了更多道德和现实的拷问:由于婚外高危性行为,男同性恋结婚后可能把HIV传播给无辜的妻子。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兼教授李银河博士给了这样的评价。

这位近年因「出位」性学言论屡屡刺激国人神经的女学者,上世纪80年代就和她的丈夫王小波一起,最早在国内开展同性恋亚文化研究。持续多年的关注和同情,让李银河深明这个群体的艰辛与苦难。

国际公认的调查结果认为,男同性恋者(含男双性恋者)占成年男性的2%-5%。而根据张北川教授2002年的估测,中国有男同性恋者接近2,000万,而女同性恋者一般是男性的半数,男女同性恋者累计近3,000万。

而客观上,由于难以像异性恋者那样有婚姻保障和社会认同,令同性恋群体存在多性伴丶少戴安全套等现象。根据最近调查,再加上肛交这一特殊性交方式容易造成安全套的破损,导致男同的艾滋病感染率较高。目前广州等地的抽样检测阳性率约为2%,而国内个别地区针对MB(Moneyboy,在中国大陆指向同性提供商业性服务的男同性恋者)的调查检出感染率更超过10%,无疑是相当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


「互助婚姻」?还是「无助婚姻」?

孩子的出生给这种模式的婚姻与家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接受采访的同性恋圈内外人士表达了另一种担忧:孩子出生后,这种特殊的家庭会不会给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成年人或许能顶得住世俗的压力,但当这种压力甚至是歧视施加在孩子身上时,是可怕的。

「如果只顾自己的选择,对孩子来说是自私的。」这样的声音在《南方日报》关于「艾滋妈妈」生子的报道中也突出存在。确实,这不单是技术问题,也必须面临伦理的多重考验。

「互助婚姻并非同性恋者的理想天堂,也不是他们每一个都适合的选择」。记者采访的一位「过来人」林先生,给了这样的答覆。林先生是某大公司的部门经理,找了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女同性恋者结婚。「忽然发现,结婚只是一个开头,并不是结尾,还要继续上演父母上门丶要不要小孩丶父母养老等系列剧。当婚姻由一纸形式滑向家庭实质的时候,而我们的表演也要越来越用心,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似乎只有离婚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了。」
包括李银河在内的学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在同性恋婚姻没有合法化的前提下,它比传统的与异性结婚更加「人道」,但无法取代人性的彻底解放。


同志新一代──冲破传统丶活出自我

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80后」丶「90后」同性恋者选择了一条更加坦荡的方式。

记者采访到广州某著名高校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说,确认自己是天生的同性恋者时也有一个艰难挣扎的「黑暗期」,但后来通过网路,知道同性恋不是一种病态,就慢慢接受了。现在母亲和身边的朋友都知道了他的性取向,他觉得没必要隐瞒。同宿舍的同学也跟他相处如常。

「我们也许等不到同性婚姻合法的那一天,但没有必要去走「互助婚姻」的道路,这样太累了。」这位大学生说,同时表示自己身边的朋友也支持这种坦然。他觉得,随着社会观念变化,年轻一代对同性恋的看法已经相当开放,很多异性恋朋友也表示理解,就像对待左撇子一样,没必要强行去「矫正」。

80后大学生坦然的背后,是一种自觉的安全意识。他说现在总是随身带着安全套,「就像开车,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撞车,但你总要系上安全带。」

无论如何,面对他们和社会的共同「敌人」艾滋病,这种求解总是积极的。


六成网友接受同性恋者

根据《南方日报》网视焦点和腾讯网最近合作进行的调查,六成网友表态接受同性恋者,专家反应是:「没想到年轻网友这么宽容开放」。
  
调查的点评专家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研究所医生王晔觉得,考虑到参加调查的基本上是年轻网友,可见这代人的宽容。客观来说,如果有更多中丶老年人参与调查,接受程度可能没有这么高。

他指出,比较有意思的是,近12%的人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还是「亲疏有别」,这真实反映了一部分人的观念。

他也说,37%的人认为不该把「艾滋」和同性恋者联系在一起,这个数字有点出乎意外。有很多同性恋者反感提艾滋,但实事求是来说,这两者确实存在关联,这无可否认。从医学上来说,我们慎提「高危人群」,尽量不贴标签,而是强调「高危行为」,就像调查中说的肛交丶多性伴等行为,同性恋和异性恋都可能有,我们呼吁尽量减少这些行为,提倡性文明和安全性行为。实际上,有部分同性恋者一直保持「一对一」的忠贞,这些人就不「高危」。

对于「同性恋者应不应该跟异性恋结婚?」这问题,调查提供四个选项:

A 不应该,没有爱情的婚姻,这对自己和配偶都是一种伤害。
B 应该勇敢地跟自己的同性恋爱人一起生活。
C 应该,现在社会对同性恋的压力太大,结婚可以「掩护」自己,也是对父母家人的安慰
D 这个非常难说。  
  
调查结果显示,前两项加起来,相当于有75%的人反对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结婚。这更多反映了年轻人对自主自由生活的追求和认同,这是今后社会的发展趋势。

不过点评专家认为,「但就目前来说,我们也不应该过多责难那些被迫结婚的同性恋者,毕竟在当下国情下,每个人面对的压力和情况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