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May 2005

戲碼豐盛的米蘭國際同志影展

回顧意義深重的第十九屆米蘭國際同志電影觀摩展,于5月26日至6月1日舉行,優秀影片應接不暇。Fridae 特約記者為您現場報導。

《深喉揭密》取材自70年代色情片《深喉》;開幕影片《桃色接觸》(Touch of Pink)。
這次的電影觀摩展借由所呈獻的影片,嘗試賦予觀眾新的啟示,開闊新的視野,導往新的方向。

主辦單位通過這些影片,反映同性戀世界裡的喜怒哀樂,情愛冤恨,同時,同志們還可
以在這些電影情節中回憶一下自己的過去,又或者可以看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米蘭的這個影展特別之處,是它不設有競賽項目,純粹屬于欣賞性質,觀摩展共分成劇情片,短片和記錄片三個部份。

影展放映的電影多數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亞洲影片就只有一部,是香港麥婉欣(Yan Yan Mak)導演的的《蝴蝶》。

參展影片中最引人註目的卻是記錄片項目中的《深喉揭密》(新譯:蕩婦密錄史,Inside Deep Throat)。

這部以1972年名噪一時的色情片《深喉》(Deep Throat)為題材的記錄片,通過富娛樂性的手法去回顧當年這部色情片對美國社會的影響。

導演 Fenton Bailey和Randy Barbato 在這部記錄片中探討《深喉》當年的「風光」歷史,如它引起的自由言論和壓抑言論之戰,成為當年正興起的文化之戰的一卒,如何成為反色情女權運動、衛道者和美國總統尼克遜(Nixon)政府內閣一致攻擊的目標,并最終成為自由主義者的一枚光輝獎章。

這部影片在某方面稍有不足之處,如關於《深喉》女主角拉芙萊絲(Linda Lovelace)從色情片女演員轉變成反色情女權運動者再回轉成《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模特兒的過程,以及對她所撰寫的那本自傳《考驗》(Ordeal)著墨不多。除此之外,不可置疑地,《深喉揭密》讓大家有一個機會在娛樂和詼諧的氣氛中,重溫目睹那段專橫的極端道德主義被擊敗的光輝歷史。
關于70年代同志偶像的《那個男人﹕彼得柏林》;《Tarnation》;《Sugar》。
另一部值得註意的記錄片是美國Jim Tushinski導演的《那個男人﹕彼得柏林》(That Man: Peter Berlin)。

彼得柏林是七十年代著名的同志偶像。名攝影師 Robert Mapplethorp曾經為他拍照,Andy Warhol也曾經為他拍片。

他那荷蘭男孩的髮型,魁梧的身材和窄窄的褲子風靡了無數的男同志,其中包括名導演John Waters、暢銷作家Armistead Maupin、色情片傳奇人物Jack Wangler、藝術家 Robert Richards等等。

Jim Tushinsk熱忱地追溯他從德國出生,直至在三藩市定居的四十年生涯,還由現年60多歲的彼得柏林親自現身說法。當然也少不了讓我們從舊照片和舊影片中重溫他昔日的風采。

在劇情片方面,優秀的作品真是不少。

最特殊的是Paul Etheredge-Ouzts的《地獄曲折》(HellBent),在這部電影史上第一部同志凶殺驚悸片裡,所有的受害者都是同志,僥倖逃生而展開反擊的也是同志,而案發地點就在西好萊塢的某個萬聖節舞會。

基本上,這是部「同志化」的《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 Thirteen),刺激、懸疑、恐怖,偶爾也帶有一點喜劇感。到目前為止,這部片子還沒被安排上戲院公開放映,只周旋于各地影展中,想知道最新消息的朋友可以到網頁﹕www.untitledthriller.com 查看。

由知名同志導演Gus Van Sant制片的《Tarnation》是影展中另一部特殊的影片。

這部由 Jonathan Caouette 執導的自傳片,講述他和他患有精神病的母親殘酷而悲劇性的過去。這是部十分個人的作品,導演回述他和母親的過去,如他少年時期的同性戀情節和母親的精神病況等,通過照片和家庭錄像很坦誠地呈獻在銀幕上,而且坦誠的程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甚至不寒而慄。

無可否認的,這是部很真誠,很有創意,也很震撼人心的影片。

其他有看頭的影片還有改編自 Bruce LaBruce短篇小說的《Sugar》,講述一個好動的少年和一個街頭男妓充滿煽動性的成長故事。少年從男妓那里體會到從未嘗試過的新經驗,卻在沉淪頹敗前,及時醒覺,自己雖然逃出了邊緣世界,卻因面對著男妓的繼續墮落無能為力而
感慨萬千。

戲裡的兩位男演員都很出色,遺憾的是飾演少年 Cliff 的 Andre Noble 在拍完這部戲後不久便中毒逝世了。
加拿大作品:異族同志戀《桃色接觸》(Touch of Pink);《舞會皇后》(Prom Queen);西班牙的《Franchesca Page》。
出自加拿大的《舞會皇后》(Prom Queen),講的是一位高中男生決定攜帶他的男友去參加學院的舞會,卻發覺他才正必須開始面對一次重大的戰鬥。這部有趣詼諧,生動感人的影片,成功地刻畫一個少年男生如何克服法律、感情、種族和個人的問題,去爭取他應有的權利,去肯定自我,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影展的開幕影片《桃色接觸》(Touch of Pink),是關於一個從加拿大移居到倫敦的印度裔回教青年Alim,必須面對是否該讓守寡的母親知道他的同性戀身份,還是讓同居的男友拂袖而去的抉擇﹖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回教社群和文化較人性的一面,看到他們也和其他民族一樣,有喜怒哀樂,有對面子地位的貪婪心態,也有對情愛與夢想的憧憬。最後,Alim得願所償,結局圓滿。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也經過一番拐彎曲折,是一部賞心悅目的喜劇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演員 Kyle MachLachlan,他不僅裝扮頗有四、五十年代影星 Cary Grant的神采,還特意模仿那個年代的談吐作風,十分搶鏡。

其他關於男同志的片子,有充滿視覺幻想,富有創意的《月亮遠方的那面》(La Face Cachee De La Luna)、叛逆又富有陽剛美的法國電影《部落》(家族,Le Clan)、德國唯美清新的少年出櫃影片《夏日暴風雨》(Sommersturm),以及關於性與謊言的加拿大片子《雪人》(Ice Men)。

影展中所安排的女同志電影也不乏佳作,像榮獲奧斯卡提名的《Producing Adults》(Lapsia ja Aikusia)。這部探索情侶溝通問題的電影很受各地觀眾的贊賞,敘述渴望子女的女主角Venia,因生兒育女的問題與男友各執一方,並開始質問兩人的關係,繼而尋找新的解脫。

還有由這次影展的特別來賓蓉絲德帕瑪(Rossy De Palma,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班底愛將)帶來的《Franchesca Page》。在這部詼諧絕倫的戲裡,德帕瑪飾演一個對戲劇毫無天份的女子,卻陰差陽錯地被安排上臺表演。當可憐的德帕瑪正手足無措時,她那控制欲強的母親自告奮勇地替代她演出,不料演出的戲劇卻因此而獲得空前的成功。

這部阿莫多瓦式的喜劇,有著一連串瘋狂的笑料,足以讓觀眾從頭到尾捧腹大笑。
《The D Word》﹔《通緝犯》(Nachbarinnen);《D.E.B.S》﹔《女人的愛》(Amour de Femme)。
美國的女同志作品方面,有純粹為展現少女美,似乎僅為視覺感官而拍攝,虛浮而無
深度的《D.E.B.S》﹔以及回應美國電視劇《拉字至上/女歡女愛》(The L Word)的《The D Word》,故事圍繞著一對生活在紐約的女同志,和她們周圍的一班朋友,以及她們考慮借取精子的一些對象。

德國有一部感情澎湃激烈的影片《通緝犯》(Nachbarinnen),刻畫兩名女子間亦喜亦悲的邂逅。被夫遺棄的Dora收留了因誤傷老闆而受通緝的Jola。Jola讓Dora重拾信心,綻開封閉已久的心靈。

正當Dora開始享受新生活的喜悅時,她發現了一個可以阻止Jola被通緝的真相。但是Dora必須面對一次堅難的抉擇:該道出真相,還是繼續收藏剛尋獲的新愛﹖

法國的《女人的愛》(Amour de Femme),以細致優美的手法,細述一名已婚婦女與一名女舞蹈教師從初遇至相戀,到最後必須面對抉擇的過程。這是部由兩名非常漂亮的女演員(其中一個是Rafaela Anderson,挑戰電影尺度的《操我》Baise Moi的女主角)所演出的一部非常精美的影片。

亞洲同志們應該很熟悉的《蝴蝶》,是關於一個已婚婦女如何掙扎面對自我,象蝴蝶般從蠶中突破,飛向自由的故事。

影展放映的影片雖然不多,但大致上這些影片的素質都很不錯,而且種類頗繁,尤其可喜的是有幾部是不常聽聞但制作優秀,風格獨特的作品。

其實,影展原本企圖定下一個主題,但個人覺得在這麼多種類不同的影片中硬要框上一個主題,似乎有點畫蛇添足。影展能繼續安排這類作品呈獻給更多的觀眾欣賞已經是很好了,又何需什麼主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