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Aug 2009

愛滋要怎麼關懷?

從愛滋病發進醫院得悉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至今,已是14個年頭了。

一個男同志兼愛滋病患者能夠活到今天,除了上天的看顧外,少不了自己的一點勇氣與堅持,也有賴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勵,當中包括多年來有份照顧我的醫護人員、前線工作人員、社工及義工。當然,也因著香港擁有比較先進的醫療系統和社會福利制度。

說到關懷愛滋,在服務項目層面看,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少有觸及病者的心靈、精神層面的需要,譬如:協助他們回顧過去所走過的路,反省自我身份認同以及與其他人的關係,以至面對死亡等等;更多時候我們較著重形式,譬如:辦甚麼康樂活動、興趣班,開甚麼小組,以及舉行講座、工作坊和義工訓練,還有推出一些實質的服務,好像醫院和家居探訪、送湯、接載、輔導熱線等。

我想說的是我們是否對我們所要關懷的服務對象有比較深入的認識(放下成見),特別是當我們面對一些來自邊緣性小眾/被污名化的族群的病者時。

我想要清楚指出的是,我們不可能不好好處理在我們心底裡對性的恐懼,對同性戀、對性工作、對吸毒、對婚外情等看法;否則,我們永沒法真真正正關懷愛滋病者。同樣道理,我們永沒法做好針對所謂高危族群的預防工作。

這樣說並不是想將愛滋病等於甚麼族群。只是經驗告訴我們,一般人都愛關懷那些所謂「無辜者」,而在言語和行為上對其他所謂「抵死者」予以批判甚或落井下石!

無論香港或是其他地方,不少醫護人員、前線工作人員以至義工,對(男)同性戀仍存有不少誤解。這些誤解因著種種原因,沒有好好處理,這實實在在影響我們開展預防和關懷愛滋的工作。

撫心自問,我們對男同性戀者的印象是甚麼?對感染愛滋病毒的男同志的看法又是甚麼?以下這個例子,希望我們都能從中反思一下──

一位已故的香港同志前輩,他的伴侶因為愛滋病而過身,他曾經寫過一封信給支持他們的朋友,信的主題是《孿孿的溫情vs醫生與法制的歧視》。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

「同性戀並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很難叫人以平常心看待,但想不到,我和W君的家人,還有伊利沙伯醫院的醫護人員,不單接受我倆的性取向,同時也以平常心看待我倆的關係,並在W君死前,尊重我倆的權利,給予我倆空間,容許我倆執手一起走至最後一刻。不過,W君在中間的時間,曾從伊利沙伯醫院轉往九龍醫院療養了幾個星期。當他轉過去後,我曾找他在九龍醫院的主診醫生,詢問愛人的狀況。那個姓陳的醫生很不耐煩地問我是W君的何人,我坦白告訴她:『我是W君的男朋友,他的愛人。』她竟然這樣回應:『你有證明文件證明你們的關係嗎?沒有嗎?我有權甚麼也不告訴你!』我沒有理會她的愚昧,當時,我只關心W君的病情……大家不管是孿是直,都應該細心省思這個課題。它絕對不是一個法例、政治甚至社會資源分配的課題,他是一個『人』的課題。正如我在九龍醫院的經歷,處於生命中至愛垂危的時刻,那位醫生竟然還在和我大談『法律證明』,真想不到一個拯救生命的專業人士,竟然會在別人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刻,那樣輕視生命中最燦爛和寶貴的『關懷』和『情義』!」

是的,在戀愛的本質上,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並無分別。

然而,我們可沒想過要和自己喜歡的同性的人拍拖甚至同居生活,追求在情感上開花結果,在社會制度上,異性戀夫婦/伴侶所擁有的法律保障和社會福利服務,以至家人親戚的認同,身邊友好的支持,都是同志們所沒有的。

同志和直人所擁有的「陽光、水份和泥土」可謂天壤之別!(可參看《打破宿命》)

這在某程度上令到不少男同志生出一種想法,以為現在還年輕,用不著想得太長遠,正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玩了才算;又或者玩到三十歲時就找個女人結婚,離開同志圈子。(隨便去問問,很多男同志會告訴你他真實的情感和現實的矛盾!)

話說回來,當我們碰上一位因為一次沒有任何保護的性行為而感染上愛滋病毒的男同志,我們很少會去想,從小到大,在社會、在媒體、在學校、在家庭,以至同伴之間,有誰跟他談過全面的性教育?有誰和他談過男男之間要安全性行為的呢?當他遇上情感又或是身份的困擾時,可以找誰傾訴?

有些男同志懷疑自己可能受愛滋病毒感染的時候,想要去做快速測試,但都說害怕。害怕的不只是面對驗血報告,而是醫護人員/前線工作人員的目光。於是乎,他們錯過最好的介入時間。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關懷」是從預防工作開始,透過倡導及教育,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同志性小眾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和歧視,讓主流社會反思歧視和不公平會造成怎麼樣的情況,最後整個社會要承擔沉重的代價。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活動和宣傳品,鼓勵同志們反思人生,幫助他們處理身份的自我認同,設法和他們一起開拓陽光下的平等戀愛空間,讓同志們覺得「有將來」!

此外,關懷要在測試前和後的輔導過程中就表現出來,無論來做測試的人的結果是陽性(HIV+)或是陰性(HIV-),我們不可能錯過這個最具影響力的時刻。

要知道,對於HIV-的人來說,我們對他們的態度和輔導傾談的內容,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往後日子的行為改變(實踐安全性行為)程度。

已經不是一次聽聞在測試輔導的過程中,有醫護人員或前線工作人員對年青的男同志說:「今次你幸運,沒感染,以後不要再搞同性戀了,你這樣會傷透你父母的心!」

對於HIV+的人來說,我們對他們的態度也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往後接受治療和避免把病毒傳出去的積極性。

總括來說,關懷愛滋的工作,知識和技巧層面都可以慢慢學,累積經驗;態度、觀念,最為重要。真正對人的關懷,是基於對人性、對生命的尊重。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歡迎與作者電郵交流:ken@rainbowh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