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Sep 2009

文化的奇妙之处

中国人的太极图上,除了黑白分明的阴阳之外,更有奇妙到极点的,看到两个小圈了么,黑中白点,白中黑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奇妙的概念,解释起我们人类自身的性倾向,我们身上的阴柔和阳刚气质,真是贴切又生动啊。

我在加拿大,曾经接待一位到访的大英帝国来的同志。

很有意思的是,跟他解释起中文汉语「同志」的同性恋含义,苦于找不到多少合适的对应英文词,只好借用比较近似,或者一脉相承的概念,我从周华山丶李银河丶纪大伟等等中文汉语学者那儿,贩卖来到二手货,(或者是三手四手货),一口一个酷儿,Queer,Queer地挂在嘴边。

你猜怎么着,居然这位来自加拿大原先的宗主国大英帝国,说同样的地道英语,正宗高鼻深目的洋人,只要是听到这个单词,Queer,他的眉头就一皱再皱。最后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直截了当跟我说:你可不可以不用这个词,Queer,来称呼我们自己?

我不解,啊哈,到了他这儿,咱这酷儿,怎么就不酷(Cool)了,怎么回事?他更不解,问我:看上去,你是一个多么坚定的,以自己的少数性身份为荣(Pride)的一个人,怎么可以用这样恶劣诽谤妖魔化的词,Queer,怪异的,恶心的,变态的,作为自己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名称?

自己的英文水平的自信心,真是大受打击啊,我心目中,Queer就算不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赞颂之词,连我这个英文是外语的老外都朗朗上口,至少也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寻常用语吧,居然居然,惹得他非常非常的不悦,不舒服,不痛快,不高兴。

也许英国和加拿大,虽然说是主体民族组成同文同种,一脉相承,毕竟是隔着一个大西洋,天长月久,也一样出现文化差异吧。

我生就一张中国人面孔,无论换了哪个国家的护照,无论宣誓效忠,变成哪个国家的国民,中国面孔在海外,甚至在自己的国家中国海内,遇到到访的「老外」,如果知道我是一个男爱男的同志,他们还是会好奇:

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男同志,到底怎么样?历史上的中国,以前男爱男是怎么样的?现在呢,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改革开放,男爱男又怎么样?以后,怎么样?

话题就可以很广,探讨也可以很深刻,中西的文化,东西方的传统,主义和哲学,国家和皇室,政府和政党,社会和家庭,都可以因为一个同志话题,串串烧,联系在一起。

我跟这位对酷儿之说十分敏感反感的英国同志,解释起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对待男女之别,对待男欢女爱,对待男爱男,借用了我们中国最最最著名最流行的Logo,我们老祖宗的传家宝,太极图。

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阴」这个概念,也许不能简单跟我们人类同胞成员中的「女性」一一对应,但我们日常用语中的「女性气质」,比如我们作为C男,那份浑然天成的C,归纳到太极八卦理论中的「阴」,估计没有大错。

太极图右边呢?以我们中国古老的阴阳调和的哲学发明,理所当然少不了的,必然是这个世界上的另外一种气质,那就是用白色表示,和阴相对的「阳」了。

说起来,这阴阳之说,其实也不是中国人一家独大的。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希腊罗马文明,也老早就有这样的类似概念。尤其是古代西方世界通行的「官方语言」,严谨紧密的拉丁文,所有的名词一律分为阴性阳性。

至今在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等现代语言中,照此类比实施。比如地名名词罗马(Roma)是个阴性词,米兰(Milano)就是一个阳性词,连后边紧接的动词词型,都往往要依据这个阴阳统一。

虽说后来者居上的英文,已经赶不上古典拉丁文的那一趟,英语中的名词和后接的那个动词,已经不分阴阳。但这种对世上万事万物,用阴阳分类的思维方式,依旧是深入人心,这位来自大英帝国的所谓知识分子,对我嘴上的阴阳之说,理解起来一点困难都冇得。

我跟他讲,奇妙就奇妙在,中国人的太极图上,除了黑白分明的阴阳之外,更有奇妙到极点的,看到两个小圈了么,黑中白点,白中黑点。

彷佛冥冥之中,我们的中国人老祖宗,给我们现在自称的同志,男爱男也好,女爱女也好,假姑娘的C男也好,假小子的男人婆也好,在表面上阴阳调和阴阳相对阴阳对立阴阳分明的世间万物中,老早就妥善安排好了一个位置,那就是这漆黑一团之中的白,和白花花当中的黑。

我的忠实听众,这位英国同志,若有所思地点头称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奇妙的概念,解释起我们人类自身的性倾向,我们身上的阴柔和阳刚气质,真是贴切又生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