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May 2010

聚焦南美酷兒電影──第二十屆多倫多同志電影節

今年的多倫多同志電影節聚焦於南美的酷兒電影,共挑選了近年來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秘魯和巴拉圭出品的七部故事長片。

5月20日,星期四,多倫多同志電影節(Inside Out Toronto LGBT Film and Video Festival),以知名同志紀錄片導演Rob Epstein和Jeffrey Friedman,即同志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紀錄片《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的導演,他們的故事片處男作,好萊塢知名美男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扮演的美國當代最著名反叛詩人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的電影《嚎叫》(Howl),作為開幕電影,拉開第二十屆同志電影節的帷幕。

也許有那麼一點像徵意義吧,生於1926年,並於上一個世紀的1997年病故的美國詩人金斯伯格,一生傳奇,愛人無數,被愛無數,狂放不羈,他心狂野,他自己的一生,都在身體力行,實踐,試驗,嘗試,作為一個人類生命的多種可能性,也包括我們人類在「性」上面的流動性,複雜性和個體性。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我行我素,他的驚世駭俗,非常超前性地,給吾輩同志後生,開辟了一條嶄新的解放之路。

金斯伯格如此反叛叛逆的人類成員,自然反抗一切壓迫和束縛,甚至拒絕好心或者惡意貼給他的性標簽,直人?雙性戀?同性戀?都是,也都不是,而我們的同志大軍,一直都是,高舉「異性戀vs同性戀」二分法,敵我黑白分明的解放大旗,到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隨著酷兒運動的展開,才招兵買馬,擴編自己的陣容,包含一切不認同異性戀霸權的性實踐,倒是暗合這位詩人前輩拒絕被標簽的一貫理念。

理所當然的,第二十屆多倫多同志電影節,以這樣一位酷兒前輩的生平電影開幕,就不僅僅是一屆Gay電影節了,而是所有酷兒電影的一場盛宴。



以地理區域來分,多倫多同志電影節近幾年的慣例,每年選擇一個地區作為選片的焦點,在聚焦東亞、東歐之後,今年的多倫多同志電影節聚焦於南美的酷兒電影:Focus On South America,共挑選了近年來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出品的七部故事長片:La Dany、Leo’s Room、Lion’s Den、Paulista、PlanB、The Last Summer of La Boyita和Undertow,用以展示南美大地上,我們的南美同志姐妹兄弟的喜怒哀樂,在那一片說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的廣袤土地上,同志們的生活和愛情。

作為20週年慶典的一部分,今年的多倫多同志電影節專門舉辦了Flashback:20週年同志經典影片回顧展,挑選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出品的優秀酷兒電影,包括上文已經提及的那部大名鼎鼎的紀錄片《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以及加拿大本土的著名全男班電影《Lilies》。

值得一提是的,美籍華人女導演伍思薇(Alice Wu)的電影《愛·面子》(Saving Face)也有幸入選本次的回顧展,既是對伍導演個人藝術成就的肯定,也是對海外亞裔同志處境的一種關注。回顧展其它影片包括西班牙出品的變性題材《20公分我變身》(20 Centimetres),法國艾滋題材的《巧克力男孩》(Drôle de Félix;Funny Felix),1991年的美國電影《毒藥》(Poison)和《尋找西瓜女》(The Watermelon Woman)。



第二十屆多倫多同志電影節上,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專題是,以酷兒標誌人物(Icon)為主線索的紀錄片展Icon Documentary Series。今年已經是這個系列的第三個年頭了,展列的名人從洛福斯‧溫萊特(Rufus Wainwright)到藝術大師安迪·沃荷(Warhol)的寵兒Candy Darling等,讓觀眾可以通過紀錄片認識他們,寓教於樂。時代造就人物,人物也往往代表著一個時代,這樣的同志名人系列的紀錄片,對了解我們同志酷兒一路走來的風雲變幻歷史,肯定大有啟發。

另外一個電影藝術愛好者不容錯過的專題,是多倫多同志電影節多年經營的試驗電影和錄像系列The Outsiders,這些錄像或者短片的篇幅都不長,形式各異,題材也形形色色,共同點就是在電影電視藝術的探索,手繪動畫,電腦動畫,實景,虛構,人物,動物,靜物,景物,跟吾輩同志相關之外,更有一份試圖突破電影常規的另類之美,正好暗合酷兒的本質特徵。

本屆多倫多同志電影節(20th Inside Out Toronto LGBT Film and Video Festival),從5月20日,一直持續到5月30日閉幕,讓我們一起,慶賀這10天的酷兒電影狂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