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登入

記住我

初到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21 Aug 2011

記6月17日,香港政府社會福利署以公帑教拗直

「彩虹行動」認為社會福利署必須永久停辦此類課程,停止動用公帑宣傳不科學、不道德、不專業的「拗直治療」。根據多份世界性醫學研究指出,「拗直治療」引致求助者出現抑鬱、自殺、自尊心受損、性功能障礙等問題;社署這次邀請康貴華醫生「訓練」一眾為年青人提供服務的社工,無疑令年青人曝露於不必要的,甚至是致命的風險,嚴重危害年青人身心靈的健康發展。

我無病﹗社署先有病﹗

在六月十七日,「彩虹行動」得知香港社會福利署邀請「新造的人協會」主席暨精神科醫生康貴華,向社工開班親授如何向青少年施以「拗直治療」,並宣傳把同性戀者「改變」成為異性戀者,故此「彩虹行動」對社署如此做法進行抗議。據可靠消息透露,「拗直治療」的療程包括離間求助者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指出其同性戀性傾向為後天家人傷害所做成,令求助者痛恨家人未為自己兒時作為「性別角色模範」而盡責。與此同時,治療師亦會致力否定求助者的同性情慾,並要求對方以冷水浴或長期禁慾等方法來迴避同性的情慾吸引,但最終求助者卻因而引致性無能及性冷感,將自然出現的性快感變成十惡不赦的罪惡感,令求助者失去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的能力,心理殘缺。若然求助者擁有宗教信仰的話,治療師甚至會向求助者表示,其同性戀性傾向是由邪靈或魔鬼附身所導致,故要求她/他們不斷祈禱來改變性傾向;若然祈禱無效,便證明求助者不夠誠心,令神不肯親近他,最終使求助者否定自己,自我型象低落。

「彩虹行動」認為社會福利署必須永久停辦此類課程,停止動用公帑宣傳不科學、不道德、不專業的「拗直治療」。根據多份世界性醫學研究指出,「拗直治療」引致求助者出現抑鬱、自殺、自尊心受損、性功能障礙等問題;社署這次邀請康貴華醫生「訓練」一眾為年青人提供服務的社工,無疑令年青人曝露於不必要的,甚至是致命的風險,嚴重危害年青人身心靈的健康發展。故此,「彩虹行動」要求社會福利署:1) 即時停止傷害同志的惡行;2) 向同志社群道歉;3) 檢討現時社署現有活動有否煽動仇恨、鼓吹歧視、散播偽科學;4) 制訂消除性傾向歧視政策。




「病態治療」與「性別角色」

事實上,現今科學界並無一致解釋形成同性戀行為的觀點,加上同性戀並不屬於需要治療的病態行為,故不論個體的同性戀傾向源於先天還是後天,重點卻應在於肯定當下的性傾向現象,而不是透過「治療」否定真實存在的同性情慾。假若受助者對於同性戀性傾向感到焦慮與不安,繼而對自我的同性情慾進行排斥,這是完全無助面對及肯定不屬於病態的同性戀事實。可惜的是,康貴華醫生多年來支持並相信同性戀多屬後天形成之說法,並認為性侵犯或魔鬼附體是後天引致同性戀的原因,令受助者誤以為後天「病態」能獲得後天「治療」。動用社會對「異於主流」性別氣質的負面形象,加上父母對於同性戀傾向所產生的恐懼,以能夠後天察覺及預防的說法來提供希望,最終,康醫生一再否定擁有同性戀傾向或潛在傾向的子女,進而以「治療」病態行為的方式改變受助者的性傾向,令一群「自願」而深信同性戀是「病態」的人接受「拗直治療」。在康貴華口中,經常要求社會尊重「自願」並且「希望改變」性傾向的同性戀者,但現實卻未有在受助者接受「拗直治療」之前,提供全面及正確的醫療風險資訊及種種後遺症,令受助者無從在失實醫療宣稱之下判斷應否冒險接受「拗直治療」,結果自願受助者並不是「成功變直」,而只是勉強遏抑同性情慾,甚至在療程後帶來種種身心靈損害持久的後遺症。

「拗直治療」其實建基於一種相當守舊落伍的性別觀念。「新造的人協會」網站一直聲稱要人欣賞上帝賜矛的「性別角色」,然而,他們所理解的性別角色卻極端狹窄,只容許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像「女人」。因此,拗直治療便包括要求「男性化的女性」塗口紅、穿裙子、留長頭髮、聲線細小,「女性化的男性」則要打籃球、留鬍鬚、剪短頭髮、聲線粗獷。這些治療根本不會有效,因為性傾向跟性別氣質不是直接相關的。雄赳赳的男生和溫柔爾雅的女子也一樣可以喜歡同性。改變一個人的性別氣質(包括她/他們的衣著、儀容和舉止),根本跟一個人喜歡同性、異性或是雙性沒有關係。相反,從拗直治療把性別氣質和性傾向混為一談,可以揭露他們對同性戀的厭惡,或多或少出自僵化的二元性別觀念。可以說,「拗直治療」不單視同性戀為病態,還否定性別氣質的多元豐富,將中性化的打扮、斯文細心的直男和剛強果斷的師奶都一併病態化。




「拗直」的偽科學真相

早於1970年代,以美國心理學家暨浸信會牧師George Alan Rekers為首的治療實驗隊伍,針對一群擁有「異於主流」性別氣質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利用「修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 或 reparative therapy)(俗稱「拗直治療」)的方法,進行一項為期十個月的改造計劃;其後有關研究宣稱成功,並被不同的激進宗教團體用以佐證「拗直治療」的療效。最近美國傳媒對當年進行的「拗直治療」作出分析報導[2],其中George Rekers實驗隊伍所引以為傲的「成功」案例,以一名被稱為前同性戀者(ex-gay)的男孩Kirk Andrew Murphy最為著名。自他五歲開始,每當Kirk出現帶有女性化行為的舉動,家人便會以紅色籌碼記錄,作為一周總結的體罰數量,最終Kirk開始選擇脫離社交生活,但卻在及後公佈的研究報告中被形容為「與一般男孩無異」(indistinguishable from any other boy)。如今其家人在節目中控訴當年的「拗直治療」,不但引致原本性格外向的兒子,變成一個不再面對情慾需要的人,而且更令Kirk完全失去與人連繫互動的能力,結果在38歲壯年之時選擇自殺。



近年,接連有多個參與「拗直治療」的研究學者及治療師被揭發有同性戀傾向和同性性關係,其中最受公眾關注的焦點,便是領導反同性戀運動近三十年的「拗直治療」始祖George Rekers[3]。2010年,他被揭發僱用年輕男妓到歐洲同遊,但George Rekers卻指該男妓只是「來幫他提行李」,最終該男妓證實在每天行程之中,都會為George Rekers提供性按摩服務;此事亦引致多個宗教團體與George Rekers立即切斷關係。事實上,美國近十年不斷有反同性戀運動的領軍人物被相繼揭發與同性有持續的性關係,當中有部份人親自以「拗直治療」為自己「再拗直」,儘管他們只消十數天時間便「成功」完成療程,並宣稱自己已是「新造的人」,可惜右翼宗教團體卻反過來懷疑療效真偽,紛紛與他們割席分坐,令「拗直治療」頓時聲名狼藉。



心理學家Ariel Shidlo及Michael Schroeder曾花7年時間研究,從1995年至2000年期間訪問了202位曾經接受「拗直治療」的人,其中176名受訪者表示沒有改變性傾向,更有155名指出接受「拗直治療」後,帶來明顯的心理、生理及人際關係上的長期傷害。另外,其餘26名表示成功改變性傾向的受訪者中,12名表示仍有同性情慾的掙扎,6名正在採取完全禁慾狀態,7名屬於「修正治療」的提供者,有利益衝突,可信度成疑。在香港,康貴華醫生曾於2010年12月27日的電視新聞節目《明珠檔案(The Pearl Report)》[4]一集中,坦白承認「拗直治療」的「成功」臨床經驗只有10至15%,其中包括透過獨身生活來達到「成功」,以「脫離」同性戀的行列。可惜的是,「拗直治療」對「成功」的定義十分取巧,誤導人們以為有望從一種性傾向「改變」到另一種,但事實是,拗直治療只是教人透過凍水洗澡、做運動或祈禱,來迴避和勉強壓制同性情慾,卻無方法增加求助者對異性戀的情慾,更遑論改變性傾向。由此可見,「拗直治療」實際著重「去孿」多於「變直」。



儘管「拗直治療」的「成功」個案寥寥可數,可是康醫生並無放棄「幫助」一群自願改變同性戀性傾向的求助者,試圖冒盡一切風險為求助者博取機會微細的「拗直」機會。但事實上,「拗直治療」組織絕少會在治療開始前詳細講解有關風險,莫說治療「成功」的定義如何取巧,連治療「不成功」的身心傷害亦不會提及,即使求助者在治療後患上抑鬱症,治療師也會推說這是治療前已有「隱性抑鬱」。根據《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5]》的5.2.1.1部份表示:「註冊醫生向公眾或病人提供的任何資料必須:a) 準確;b) 有根據;c) 經客觀確認;d) 以持平的方式表達(提及某種治療方法的成效時,必須列明該療法的利與弊)。」與此同時,該守則的33.2有關醫生宗教信仰部份更規定:「醫生如基於個人宗教信仰而反對進行一項對病人有利的程序,他須向病人詳加解釋,並引導病人尋求另一合資格醫生的意見和援助。」根據守則,若然康貴華醫生認為基於其個人宗教的偏見,而無法向同性戀者提供專業及有益的身份認同輔導服務,他須引導病人尋求另一個合資格醫生的意見和援助。

但可惜的是,康貴華醫生卻經常藉專業註冊醫生之名義,向教友宣傳一套已被否定的偽科學學說、欠缺專業治療方法、成功機率渺茫、宣傳手法誤導的「拗直治療」予有需要幫助的同性戀人士。每當轉過來面對公眾查詢時,卻表示「新造的人協會」是以「宗教牧養」方式服務同性戀人士,以逃避公眾對其專業資格的質疑。說穿了,一個要經過註冊醫生配方各式各類藥物及鎮靜劑的「宗教牧養」說法,只是挪用宗教自由名義包裝「拗直治療」。康貴華醫生的醫德早已破產。




「拗直治療」有違全球平權趨勢

2011年6月17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首次通過一份歷史性的宣言,以要求平等對待不同「性取向及身份認同」的人士,最終以23票贊成、19票反對、3票棄權,通過這項關乎性小眾人權的宣言,對性小眾平權運動提供鼓舞作用。早在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已經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統計及診斷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e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之中除名;而經常在「拗直治療」機構口中標籤同性戀的「自我不協調同性戀」(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亦已於1987年從《精神疾病統計及診斷手冊》中被刪除,故此同性戀根本無需要接受治療。及後至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亦將同性戀從其精神病清單中移除,同性戀除病化可謂得來不易。

可惜,距今已達三十多年,仍有組織樂此不疲地視同性戀為有需要治療的病態行為,並透過講座及課程不斷灌輸「改變」同性戀的說法,早前更被明珠台記者[1]揭發,有宗教組織「天主教醫學會」(Catholic Medical Association)印製為數不少用以宣傳「拗直治療」的小冊子到不同中學派發,當中更獲得「香港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的支援。他們的行為不但支持同性戀病態化的說法,令社會誤以為能夠透過「治療」改變性傾向,而且強化了原有歧視同性戀的社會氣氛,製造性傾向不友善的空間。其中,由惡名昭彰的「拗直治療」精神科註冊醫生暨「明光社」董事康貴華所創辦的「新造的人協會」(New Creation Association), 一直以極端的基督教教義推銷偽科學,並多年與姊妹團體「明光社」合作無間,成為香港其中一間提供「拗直治療」的機構。

讀者回應

1. 2011-10-06 17:30  
我成日有呢個疑問:如果萬物皆是他們口中的神所創造、所安排,同性戀為何不是祂所創造及安排呢?如果這不是,及祂所不容許的,那麼,萬物仍全歸於祂嗎?有別的力量能超過祂嗎?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

Social


請選擇新聞及專欄版本

精選個人檔案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讚好

合作夥伴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