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登入

记住我

初到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17 Oct 2008

青春片和同志片

万事万物讲究个分门别类的当代文化,我觉得应该有专门的一个类型的电影,来表达我们人类同胞,在青春成长时期的困惑和挣扎。

梦幻工厂的大本营好莱坞一直都在拼命讴歌青春美好,上百年如一日地推崇青春偶像,一代一代地将电影明星们的青春魅力,放大到电影院的大银幕上,供一代又一代的电影观众做性幻想和情感消费,清纯或风骚,文静或狂野,总之,青春岁月,有美貌,有才华,或者财富,一切都如梦似幻,真是应了那句俗套的比喻,美好得如同电影布景片一样。

不过,公平一点来讲好莱坞,也不是没有电影人注意到我们人类同胞,在暴风骤雨的青春期,所经历的种种成长的痛苦,早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也是在好莱坞,就拍出一部非常经典的青春片(如果有这种称呼的话)《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由当时的最帅男孩好莱坞新星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至今依旧时时挂在电影教科书上,成为我们人类青春青葱岁月的写照。

回头把注意力放到国语片当中,我觉得很值得一提的一部青春片是,大陆电影明星姜文,演而优则导,他转行做导演,第一部电影自然是非常小心谨慎,挑来挑去,选中的题材,是大陆最著名的痞子作家王朔的小说《动物凶残》。

姜文和王朔,成长的年代和青春期的环境,应该非常相近相似,都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当中,北京军队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所以,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和反省,特别特别的有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也造就了一部精采的青春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In
the Heat of the Sun)。

在姜文之前,如此直面被讴歌的青春,其实也有惨烈真实一面的中国电影,大约要提一部女导演张暖忻的《青春祭》,改编自也是一个女性的作家张曼菱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从一部下放知青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的电影作品,不仅的标题名字变了,更是视角和叙述立场发声位置的改变和变化,一个「祭」字,道尽了我们青春的痛。

在姜文之后,王小帅的原创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和《青红》,都是讲中国这个国度,当代这个社会,我们的左邻右舍,邻家有女初长成的青春岁月,成长的疼痛。和他同代的电影导演娄烨,也是一个原创性的导演,他的《苏州河》和《颐和园》,我们评论的时候,与其说什么六四天安门学生运动呀,改革开放啦等第等宏大叙述,所谓的史诗性(epic),不如说是单个个体个人青春时期的成长史。

甚至,稍晚一点的贾樟柯,他最初几部预算投资简直就是电影学院学生作业那般规模的作品,他请非职业演员王宏伟主演的那几部电影,《小武》丶《站台》丶《任逍遥》,这个戴着眼睛的王宏伟,本色演绎的角色,统统都是正在经历青春时期的痛苦的小城男孩子,都可以算做演绎青春灿烂又青春惨烈的电影。

长期和张艺谋陈凯歌等名导合作的名摄影师顾长卫,摄而优则导,他转行做导演,第一部电影自然是非常小心谨慎,挑来挑去,选中的题材,是大陆新近最红的电影编剧李樯的《孔雀》,请了歌坛大姐大那英演唱的主题歌,歌名就叫《纯真年代》,一家三兄妹的成长故事,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电影的内核,依旧是青春期的爱与痛,也可算是青春片吧。

台湾方面,谈到青春片,谁也不敢遗漏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面对这样一部巨著,我实在是无话可说,刚才从网上拷贝下来的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直译回译成汉语,居然暗合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无处不在的青春啊!

而我们的青春困扰当中,最惊天动地的,就是我们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走来,邻家有女初长成,最惊心动魄的,就是我们的性觉醒,性唤醒,原来,我们小孩子,不是从妈妈的胳膊下掉出来的,原来,一本正经的大人们,其实晚上睡在一起,是要做爱性交的,原来,喜欢一个人,可以喜欢到那种惨烈的程度。

无论直人弯人,无论同性恋异性恋,青春我们都要经历,我们都要自己亲身走过,无人可以替代,无人可以代替,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自己的青春。

而我们同志,因为与众不同的性欲望,性倾向,性感受,性爱恋,这个青春期的骚动和冲突,来得更为剧烈,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用「惨烈」这样的字眼来形容,非常非常适合来表现青春期的那种反叛那种困扰,那种挣扎,那种铭心刻骨的痛。

坦率地说,欧洲拍的几部表现青春少年同性情欲萌动的电影,要远比好莱坞的出品,好到不知道抛了他们几条街。

我心目当中,拍得最好的同志青春片,是法国的《野芦苇》(Les roseaux
sauvages),展示我们青春时期,和家庭和家人,和爱人和朋友,和同学和学校,和社会和国家,种种冲突和困惑,引发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淡淡散发的青春忧伤,真是优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啊!在我来说,它的电影艺术,也登上了不可重复不可攀登的地步。

英国的几部也非常出色,无论是老式英国贵族式样的电影《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丶《同窗之爱》(Another Country),还是表现普罗大众的儿子《舞动人生》(Billy Elliot)和《愈爱愈美丽》(Beautiful Thing),都动人心弦,相当感人。跟好莱坞的什么《十七岁的疑惑》(Edge of Seventeen)肤浅浅薄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欧洲电影的朴实和深刻。

当然,好莱坞也不是没有好的表现我们同志的青春片。以前我在「如歌」专栏介绍过的同志导演,叫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他拍的好几部电影,都是请了青春靓丽的靓仔,演绎同志少年青春期的成长痛苦,其中,两大帅哥拼演技的《不羁的天空》(My Own Private Idaho),可能会列入不少同志影迷心目中同志电影经典的Top 10。

对我来说,更值得推崇的是我们台湾导演蔡明亮的风格作品。当年他从台北街头,找到后来一直担当御用男主角的李康生,原本就是高中毕业到大街上混的青春期少男,戏里戏外,都是生生涩涩的少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这些蔡大导演作品的拥戴者,一起见识了李康生从少年,青年,到成年的演化。

蔡导演还有一个神奇的功力,就是深受俺们深藏不露中华文化浸淫之后,对所有男男情欲相关的人物和情节,从来都是举重若轻,处理起来,若即若离,似现非现,得心应手,同志片?青春片?

新加坡生长在加拿大受教育的导演毕国智(Kenneth Bi)的处男长篇《海南鸡饭》,叙事视角是片中的妈妈,涉及不少新加坡华人的家庭伦理道德,同志呀,青春呀,都不过是导演手上的道具工具,也许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青春片。

但片中三兄弟三个同志的各自经历,尤其是邻家有男初长成的老三,面对家里前边已经出了两个同志哥哥,面对母亲最后一线希望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乖乖儿郎,个中的青春酸楚,也蛮感人的。家中老二,表面上看一时半刻不停换男朋友的满不在乎举动,实在背后也一样是青春的酸楚。

直人也好弯人也好,我们青春的困惑困扰,我们的痛苦挣扎,说起来容易,简单明了,就是那几桩少年心思,但拍起电影来,实在是很难很难。难就难在稍不留神,就会拍成无病呻吟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流于肤浅浅薄的强说愁。

青春萌动的少年,都在上学,生活空间也就是家门校门,周遭的社会接触,除了同学老师,也就是亲戚关系中的七大姑八大姨,想拍得深刻,实在是非常困难。

嘿嘿,我心目中拍得不够深刻的青春同志片,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尤其是对所有拍摄过华语同志青春片的电影导演,还是鼓励保护为主吧。

我自己私心杂念,还指望看到更多的同志题材的青春片呐。

读者回应

抢先发表第一个回应吧!

请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

Social


This article was recently read by

请选择新闻及专栏版本

精选个人档案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赞好

合作伙伴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