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登入

记住我

初到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26 Dec 2012

为什么有些同性恋者反对同性恋?

即便在一向标榜「平等和自由」的美国,同性恋也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现象。但是,在反同性恋者中,有些自己却有同性恋行为,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呢?

美国参议院议员拉里•克莱格(Larry Craig)曾经两次投票反对把因厌恶他人性取向而犯下的罪行归为仇恨罪(例:2008年,美国男孩劳伦斯•金向同学布莱顿示爱,结果遭后者枪杀),但他却因在明尼阿波利斯机场的男厕所里向一名便衣警察要求进行性行为而被抓个正着;著名的特德•哈格德(Ted Haggard)牧师在他的布道中说同性恋是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但2006年他却被人爆料说已经和另一名男性发生了3年的性关系。

为什么这些有同性恋行为(或倾向)的人会那么坚定地反对同性恋呢?(注意,不可反过来理解为反对同性恋的人一定有同性恋倾向。)今年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篇论文可能会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




同性恋反对同性恋?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研究心理学的内塔•韦恩斯坦(Netta Weinstein)教授,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心理学与脑科学系的威廉•瑞恩(William S. Ryan)教授以及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心理学系的理查德•瑞恩(Richard M. Ryan)等人认为,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成长过程中家长的管教越严格,这个人就越有可能隐藏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这最终会导致对同性性行为的恐惧和厌恶。

韦恩斯坦等人一共做了4组实验。在第一组实验中,研究者从美国东北部某大学里征集到89名大一新生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参与者首先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中包含了自己的性取向,自己对同性恋的厌恶程度,以及家长的管教是否严格等关键问题,而其他的问卷内容则是转移注意力的问题。从结果上看,其中83名是异性恋,5名是双性恋,而有1名没有回答自己的性取向。之后这些学生又开始做一项关于反应时间的测试。

在这项测试中,受试者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会出现一些文字和图片,受试者需要将这些文字和图片归类到「同性恋」和「异性恋」中去。而在每一组文字或图片出现前,电脑屏幕上都会闪现出「我自己」或「他人」这两个词,闪现的时间仅为35毫秒。这个时间足以使人在潜意识里注意到这些词语的出现,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暗示。每1名受试者将归类60次文字或图片,不过前10次只是作为练习,而只有后50次的数据被纳入统计。

而在这50组数据中,只有「我自己——同性恋」和「我自己——异性恋」的反应速度被用来分析。通过归类异性恋图片或文字所占用的时间减去归类同性恋图片或文字所占用的时间,韦恩斯坦等人计算出了每一名受试者同性恋的倾向:这个时间差越大,这个人就越容易将自己与同性恋联系起来。


家教与性取向的公开

综合上述两段中受试者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潜意识里与同性恋的联系,韦恩斯坦等人发现受试者自小家教环境越宽松,内心的性取向和外在表现出的性取向就越一致。与之相反的是,倘若受试者从小就受到了很严厉的管教,那么他/她就有可能隐藏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图1]。而恰恰是那些内心带有同性恋倾向,却把自己的性取向公开为异性恋的人,对于同性恋会有憎恶的感觉 [图2]。



图1. 家庭管教程度与性向真实性之间的关联。纵坐标数值越小,异性恋倾向就越高;数值越大,同性恋倾向就越高。图片来自原研究。



图2. 性取向与同性恋恐惧之间的联系。纵坐标数值越大,对同性恋的厌恶也就越高。图片来自原研究。

随后,韦恩斯坦等人在美国和德国又重新征集了一些学生来进行后续的3组实验。虽然每组实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第二组实验考虑了父母对于同性恋厌恶的程度是否会影响子女),但图1和图2中的结论成功地在这额外的3次实验中得到了重复。


研究的局限

因为早期的教育压抑了天性,因此看到他人表现出自己本应有的天性时会心生仇恨——这话是不是看起来还挺有道理?别急,这个结论还远未放之四海而皆准,至少研究者本人就意识到了这项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作者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虽然这些学生单独生活没多久,但毕竟他们都已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如果要充实这项研究,作者认为他还需要额外调查那些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以及那些已经单独生活许久的成年人。此外,调查问卷结果的可信度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有可能那些具有同性恋恐惧的人会扭曲自己童年的回忆,从而不能客观地反应父母在其成长中的作用。

其实韦恩斯坦并不是首次发现公开的性取向与内在的性取向可能存在不同的人。早在1996年,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就发现在观看同性爱情动作片时,具有同性恋恐惧症的人勃起速度要快于异性恋的人。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同性恋行为产生恐惧和厌恶绝对不代表这个人内心一定有着被压抑的同性恋倾向,同性恋恐惧症也可以是价值观上的差异所导致。 如果要问应当如何看待这项研究,我想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可能产生同性恋恐惧症的心理因素。

PS:不说话,直接上图了




参考资料:

Weinstein, N.; Ryan, W. S.; DeHaan, C. R.; Przybylski, A. K.; Legate, N.; & Ryan, R. M. (in press).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discrepancies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xual identities: Dynamics of self-acceptance and defense.?Journal of?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4), 815-832.

Adams, H.E.; Wright, L.W.; Lohr, B.A. (1996). Is homophobia associated with homosexual arousal??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5(3), 440-445.


本文原载:果壳网(guokr.com)2012-04-23版

请选择新闻及专栏版本

精选个人档案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赞好

合作伙伴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